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语言学:认知与语义专题

  • 语言构式衍化的体认理据

    林正军;柳锦;

    语言构式是形式和意义(功能)的匹配体,不同层级和类型的构式关系错综复杂。本研究旨在梳理不同类型和层级构式的衍化路径,理清各级各类构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构式的衍化路径主要包括从简单言语构式到复杂言语构式、从言语构式到语法构式、从单义构式到多义构式、从典型言语构式到非典型言语构式的4条路径;语言构式以衍化路径为基础形成构式网络,不同层级和类别的构式之间相互关联;语言构式衍化以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及其使用的体认为基础,遵循语言的认知经济性原则,体现了语言使用的创造性。

    2025年04期 No.24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被动构式中副词位置选择的构式侵染解释

    郝美佳;

    本研究基于BAWE和MICUSP语料库中的非本族语者学生论文,以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为参照,采用混合效应逻辑斯蒂回归建模,旨在考察中介语与英语本族语中复杂名词短语对同源被动构式语序选择的影响,即所谓“构式侵染”。研究发现,复杂名词短语的频率对同源被动构式中的副词位置具有显著预测力,即名词短语的使用频率越高,被动构式中选择副词置于过去分词前的可能性越大,体现出两类构式之间的横向连接。此外,相较于本族语者,学习者对被动构式中副词位置的选择更容易受到同源名词短语频率的影响,这源于学习者对构式间表层形式相似性的过度概括,而缺乏对言内、言外语境因素的系统认识。

    2025年04期 No.245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中国学习者英语系词be过度生成句的准历时分析

    房印杰;

    be过度生成句是二语学习中出现的一种典型现象。学界对其进行了持续研究,提出4种理论假设分别是be标记时态/一致性假设、非宾格动词过度被动化假设、be过度生成假设、谓语动词动态性连续统假设,但并未达成一致观点。本文采用构式语法路径,基于大规模准历时语料库(EFCAMDAT 2.0),对4个英语水平(A1/A2/B1/B2)中,该结构的主语与谓语动词分别开展共现词分析。结果显示:(1)be过度生成句应当被界定为语言学习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构式,该构式源自对静态谓语结构的过度概括;(2)该构式整体上表征低动态性的存在与结果状态(stative-resultative),二者分别对应谓语情状体的状态(state)与达成(achievement);(3)伴随学习者水平的提高,be过度生成句的使用概率迅速下降,状态动词的出现概率逐步下降,而达成动词的使用概率逐步上升。

    2025年04期 No.245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汉语“V+N”构式的认知建构机制研究

    钟书能;叶露;

    现代汉语中,“V_双+N_双”构式具有多重句法关系,不仅可体现动宾关系,还可体现偏正关系,甚至可同时体现动宾关系和偏正关系,表现为“动宾关系—动宾与偏正两可关系—偏正关系”的连续统。本文基于情境植入理论梳理区分“V_双+N_双”构式句法关系的判定条件,并借助CCL语料库验证“V+N”构式中韵律结构与句法关系的组配规律,同时诉诸焦点—背景理论解释“V_双+N_双”构式韵律变体与句法关系的组配规律,并进一步阐述“V_双+N_双”构式形成不同句法关系的认知理据。研究发现,汉语“V_双+N_双”构式的认知机制与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凸显有关:当“V_双+N_双”构式中时间性大于空间性时,突显动宾关系;当该构式中空间性大于时间性时,突显偏正关系;而当该构式内部时空同态,时间性与空间性不分强弱时,“V_双+N_双”既可突显动宾关系,又可突显偏正关系。

    2025年04期 No.245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词汇类型学视域下俄汉隐喻疼痛谓词语义-语法界面研究

    李侠;赵晓月;

    每种语言中都有表达疼痛体验的词汇。疼痛域比较特殊,域中直接表达疼痛的基本谓词很少,相反却存在大量其他语义域隐喻表达疼痛的谓词。隐喻疼痛谓词疼痛义的演变不能简化为单纯的语义过程,意义的转变可能伴随着谓词形态和句法等语言多个层面语法属性的变化。本文借鉴莫斯科词汇类型学的理论框架和已有成果,从语义、形态、句法,以及3个层面间的互动关系中考察俄汉隐喻疼痛谓词的基本特征变化情况,并通过跨语言比较来探求俄汉隐喻疼痛谓词在上述层面呈现的共性倾向和个性特征。

    2025年04期 No.245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外语教育学:课程与评价专题

  • 基于一流课程建设的英语专业学生课程感知与影响因素研究

    王国华;刘丽艳;

    课程感知是学生对课程产生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良好的课程感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是一流课程持续改进的目标追求之一。本文以某省属师范大学的一流课程“英语语言学导论”为例,运用凯利方格技术分析41名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学生的课程感知具有动态改进的过程性。体现在对“两性一度”的目标定位、专业标志的价值认同及多元开放的作业等感知积极正向,对记忆难、压力大、投入少等感知有所改善,但在内容难度、兴趣、提升成绩等方面体验不佳。课程建设环境和学生个人构念结构等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教师挖掘阻碍学生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的关键要素,精准调整教学,有效落实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2025年04期 No.245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双思维下多学科融合3E-CBI中医药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程玉鹏;杨炳友;

    鉴于英语是科学领域的国际通用语言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科学成就及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有赖于该语言能力的提升。目前研究生英语教学滞后于国家人才战略发展的要求,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专业目标模糊和学术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在“四新”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更强调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批判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思维是语言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思维模式决定英语教学的方向,文化是思维的基石。中医药研究生应同时拥有中医药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的双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的意识。本文提出CBI与EGP、ESP和EAP相融合的3E-CBI新型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阐述了适于该模式的多学科交叉教师团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融合教学方法。构建双思维下多学科融合的3E-CBI教学模式将助推研究生英语教学由知识目标向综合能力目标转变,希望该模式能为研究生英语教学特别是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5年04期 No.245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教师评价素养研究热点分析(2005—2024)

    王若梅;

    教师评价素养是建立不同时期评价文化的前提。本文以CiteSpace5.7.R2作为数据分析工具,对比分析2005—2024年间CSSCI和SSCI收录期刊所刊载的评价素养研究学术论文,利用动态数据可视化追踪近二十年国内外评价素养研究的热点和趋势。研究发现,“评价素养”“教师评价素养”和“形成性评价”为评价素养研究热点;语言评价素养研究是今后关注的重点。我国应积极开展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研究、教师评价素养交流与讨论、教师课堂评价实践,以期为我国外语教师评价素养发展提供启示。

    2025年04期 No.245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探究

    张芯瑜;

    一套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能发现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经验与不足,还能对该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发展起到引领、参考、激励和调控作用。本文基于CIPP模型,构建了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评价体系。CIPP模型具有全程性、过程性、反馈性特征,能够与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评价准则实现良好衔接。立足于科学有效、简明实操、治理导向、符合中国国情和学科发展实际的指导思想,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4个主指标构成,并扩充为9个一级指标与17个二级指标。确立多元评价主体、充分运用融合评估方法、建立健全评估工作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是该评价体系的主要实施方式。为强化评估结果的使用,未来可在CIPP评价体系的元评价基础上,探讨建立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可能性。

    2025年04期 No.245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翻译研究:文学外译批评专题

  • 阿来小说人物隐喻性思维风格及其英译研究:以《尘埃落定》为例

    邵璐;周以;

    在认知文体学视域下,隐喻表达是投射文学人物思维风格的重要手段。因此,隐喻性思维风格能否跨语言、跨文化地有效转换,以及如何实现其译介,成为当前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结合认知文体学研究范式和隐喻翻译的认知视角,探索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傻子”二少爷隐喻性思维风格及其在英译本中的重现情况。研究发现,“人是动物”“情爱是水”“强烈的情绪是危险物”3种主要概念隐喻塑造了二少爷的思维风格,在译文中分别体现出完整再现、缺失和不连贯再现的特征。隐喻表达的翻译实则为认知主体体验观在概念化系统中的转换过程;而隐喻表达的缺失或改变会影响原文人物思维风格在译文中的再现,使得译文读者构建的人物性格特征不同于原文。

    2025年04期 No.245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0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社会-物质视角下的译语文本生产与传播——以Wuxiaworld对中国网络文学的译介为例

    李彦;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社会-物质视角否定了人类/非人类、主体/客体等传统的二分法,认为社会和物质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本文以Wuxiaworld对中国网络文学在互联网空间内的创新性译介为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社会-物质视角聚焦译语文本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3个场景,分析译语文本作为正在形成中的物质客体在行动者网络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译语文本并非仅仅是社会建构的被动结果,而是扮演着行动者网络中“转义者”的角色,与社会互相形塑。翻译实践的本质为社会-物质实践,需要人类主体和物质客体之间紧密的互动与合作。

    2025年04期 No.245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从问题出发的翻译理论探索——刘云虹关于中国文学外译批评研究的思考

    陈嘉琨;

    我国翻译活动在当下呈现出空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中国文学外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外译实践的不断深化,新的翻译现象和翻译问题不断出现。基于对中国文学外译现实的密切关注和深刻反思,近年来,刘云虹从中国文学外译实践以及其中折射出的翻译核心问题出发,采取明确的介入立场,对中译外的历史与现状展开了批评性研究,同时积极寻求翻译理论的拓展与创新。本文着重从翻译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探索两方面梳理并评析刘云虹关于中国文学外译批评研究的思考,力求彰显翻译批评的阐释、评价与引导作用,以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与深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4期 No.245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语言哲学

  • 什么是及物性?——基于经典力学作用力矢量观的重新定义

    彭宣维;

    上世纪4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界一直有一种声音:怀疑甚至否认汉语语法也有印欧语意义上的及物性范畴;即使大部分学人持肯定态度,界定标准也不统一,所以及物动词宾语的范围有窄有宽。本文凸显及物性的作用力内涵,从而反向推定什么是及物性:以经典力学的矢量观为依据,以作用力的作用点为识别标准,重新定义及物性概念,并提供相应的理论阐述和实例依据。这一新的工作机制适用于解释汉语和英语的有关现象。

    2025年04期 No.245 92-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国别与区域研究:语言文化与国家安全专题

  • 中国式存在文化的学理逻辑、核心内涵及其实践启示

    曾建松;李洪儒;

    随着《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和DeepSeek等现象级文化惊爆“斯普特尼克时刻”,当前的文化创新实践与理论研究刻不容缓。存在文化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以及一定范围内所保留、积聚、保护并且传承、诠释人类在创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及其实体、属性、关系的有机共同体过程中所裹带叠合的文明成果。梳理中国式存在文化的学理逻辑与现实背景,探讨进化文化、跨越文化、时尚文化、礼仪文化、寄托文化、信念文化等存在文化核心内涵;畅想存在文化在国际传播等方面的未来可能性。既擘画中国新文科建设文化领域的创新成果,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高度协作。

    2025年04期 No.245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书刊评介

  • 理论本体完善与翻译批评“中国范式”构建——评《译者行为批评应用研究》

    赵国月;

    <正>周领顺等学者的《译者行为批评应用研究》(简称《应用研究》)(周领顺等 2024)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最新发展的集大成作,得到“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资助,被列为“展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丰硕成果”的“翻译中国”研究丛书子系列“译学探索”之一,“旨在探讨‘翻译中国’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许钧等 2024:vi)。不仅为当代中国翻译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是中国学者对国际译学话语的原创性贡献”(同上)。

    2025年04期 No.245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社会服务

  • 挑战与机遇,交流与互鉴,融合与创新——第八届功能语言学融合、创新与发展研讨会综述

    曲英梅;

    <正>为推动新时期功能语言学的创新发展,探索语言学流派之间的交流互鉴,2025年5月23日至25日,“第八届功能语言学融合、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长春举行,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承办。开幕式上,东北师大党委副书记庞立生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与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文斌教授、东北师大原副校长杨忠教授及东北师大外国语学院院长高瑛教授致辞。

    2025年04期 No.245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常用参考文献类型

    <正>~~

    2025年04期 No.245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郑重申明

    <正>近期,有作者来电、来信反映,有人假借我刊名义有偿征集、组织稿件,甚至发送虚假的录用通知”“用稿通知”等所谓的“采用证明”文件,从中谋利,给不知情的作者造成经济损。对此,编辑部郑重申明如下:第一,本刊录用稿件的唯一标准是选题和质量;唯一目的是服务学者,推动学科的发展。第二,本刊唯一的投稿方式为在线投稿,投稿系统域名为http://www.outl.cbpt.cnki.net.第三,本刊编辑部的工作邮箱为waiyuxuekan@hlju.edu.cn,办公电话为0451-86608322,邮箱和电话仅用于与作者的日常工作联系。第四,本刊从未委托任何人或机构代表本刊组织稿件。

    2025年04期 No.245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下载本期数据